新冠疫情下 婦女、移工身心健康風險大增(一)

這場史無前例的危機加深了許多現有的社會不平等,包括持續存在的性別不平等、醫療保健的不平等、衛生基礎設施薄弱以及次生災害的風險。新冠肺炎對最弱勢群體產生更大影響,如移工、少數民族、難民和境內流離失所者、移民、城市貧民窟居民和在非正規部門工作的人(包括小攤販、外包工人、性工作者、自由業者和零工人員等)。

國際關懷組織(CARE)在湄公河流域國家,即柬埔寨、老撾、越南、緬甸和泰國,利用2020年4月15日至5月28日期間收集的初級和二級數據,進行了快速性別分析。本系列的文章提供了一個區域視角,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對湄公河地區兩性和高危群體的影響。該報告特別關注外來務工人員、成衣廠工人、少數民族、殘疾人和在非正規部門工作的人,包括性工作者。研究報告的結果似乎早已預視了2021年中各東南亞國家第二波或第三波非常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

新冠疫情下,湄公河流域移工婦女承受巨大的身心壓力。圖為柬埔寨一工廠內的女工。(c)國際關懷組織 (CARE)

健康狀況

性別、族裔、社會經濟地位、殘疾、年齡、種族、地理位置和性取向等多重或交叉的不平等情況加劇了獲得醫療保健服務的障礙。2020年4月,據報告,柬埔寨女性(24%)比男性(17%)無法在需要時獲得醫療服務,泰國也報告了類似的性別差距。

在老撾,大約一半的受訪者報告說,獲得醫療服務的機會減少了,使用醫療保健服務的人也減少了。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害怕感染病毒和對醫療保健系統失去信任(男性和女性都報告了這一點):

『人們不去醫院是因為他們害怕感染,因為醫院裡有很多人,他們不知道誰攜帶了病毒或被感染了。』

其他原因包括婦女和女孩前往醫療機構被視為不安全,以及檢疫隔離和社交距離措施的影響。

老撾對居住在北部高地的少數民族存在嚴重歧視,使許多人無法接受甚至尋求醫療保健。許多人不會說或聽不懂老撾語,特別是婦女、女孩和老年人,這是獲取新冠肺炎健康資訊和瞭解預防和治療措施的障礙。受訪者告訴國際關懷組織,人們『不知道也不能回答一些老撾語資訊(所以他們)沒有[健康]資訊。』

緬甸若開邦、撣邦和克欽邦在獲得醫療保健方面也存在語言障礙。受衝突影響地區的民眾很少接受被轉介到政府衛生設施,因為目前缺乏信任和資訊保密性。此外,若開邦一些社區缺乏行動自由和獲得醫療保健的機會,這有可能進一步阻礙對新冠肺炎大流行的任何應對措施。

在越南,受訪者指出,城市和農村地區的人們都可以無障礙地獲得衛生保健服務,但同樣,主要問題是人們對感染病毒的恐懼。越南北𣴓省(Bắc Kạn)公社婦聯代表稱:

『村裡有一名婦女得了大災難,但不敢去醫院;另一名婦女關節痛,需要定期服藥,但在這種情況下,她不能去醫院取藥,所以她需要忍受痛苦。』--公社婦女聯合會駐北𣴓省(Bắc Kạn)代表。

緬甸的主要線人報告說,由於大流行,當地診所關閉,一些流動醫療服務暫停運營。關閉對婦女和女孩的影響不成比例,他們更有可能受到家人對其行動的額外限制。

服務關閉對農村地區的影響更大,那裡可用的設施較少。即使有其他選擇,在獲得一項新服務方面也可能存在文化、語言、心理、歧視和實際障礙,特別是如果該服務位於不同地區,或者個人來自弱勢群體。

移工更可能不會尋求醫療支援,因為他們無法獲得醫療服務,成本高,而且他們擔心由於沒有證件就會被驅逐出境等後果。愛泰國基金會進行的研究發現,移工婦女,特別是那些沒有證件的婦女,嚴重依賴非政府組織工作人員購買藥物和轉診到醫療服務機構,特別是結核病和愛滋病等慢性病。受訪者強調,由於缺乏合法文件,在大流行期間她們非常關切醫療保健服務,包括生殖健康在內,特別是對懷孕的無證移工婦女。此外,經歷了性別暴力的婦女可能無法獲得基本的健康和支援服務。有既往健康狀況的農民工在獲得衛生服務方面也面臨進一步的挑戰,在某些情況下更容易受到新冠肺炎的影響。許多農民工也住在條件惡劣的宿舍裡,這增加了疾病的傳播,使他們面臨額外的風險。

吸煙已被確定為新冠肺炎的可能危險因素。亞太地區成年男性吸煙者的可能性是女性的8倍。男性吸煙率最高的是老撾,57%的男性吸煙,緬甸最低,32%的男性吸煙。由於僵化的性別規範,男性可能會表現出較少的求醫行為,希望被視為強者而不是弱者,這可能會導致病毒檢測和治療的延遲。此外,鼓勵冒險的刻板印象的男性規範也可能對推薦的預防措施的採納產生負面影響,如社交距離和戴口罩。這些社會因素可能會使男性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更高,也會面臨併發症的風險。

心理健康、壓力和焦慮

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之前,焦慮症僅在東南亞就影響了6,000萬人,而近8,600萬人患有抑鬱症。新冠肺炎對湄公河流域國家居民心理健康的影響仍在顯現,但來自泰國的早期證據表明,由於經濟困難,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快速影響調查還表明,在泰國,報告其心理健康受到影響的女性(84%)多於男性(79%)。在常見精神障礙,如抑鬱、焦慮和身體不適,的患病率方面,性別差異尤為明顯。這些以婦女為主的疾病影響到社區大約三分之一的人,並構成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在柬埔寨的所有受訪者都表示,由於收入損失、社交距離和行動限制,他們的壓力和焦慮程度有所增加。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學校關閉、兒童易受感染、失去工作和收入的擔憂;包括對男性掙錢養家的期望。

『這真的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因為通常我們回家都會受到家人和親戚的熱烈歡迎,但現在情況不同了,因為社交上的疏遠。人們會避開我和丈夫。由於食品和水的價格上漲,壓力也在增加。我們也很害怕外出,總是戴著口罩。』--柬埔寨移工。

在老撾,男性的主要擔憂包括擔心被感染,其次是由於就業或收入的減少或失去而造成的經濟壓力。對婦女來說,主要關切包括大流行對精神健康的影響(例如,壓力和恐懼)以及對其家人(例如,丈夫和孩子)和她們自己的感染風險。婦女還擔心新冠肺炎對懷孕的影響(例如感染風險、嬰兒健康、獲得醫療保健的機會);家庭財務(就業或收入減少或喪失);增加無償勞動(家務勞動、育兒)以及大流行對兒童的影響(例如上學)。老撾各省之間精神衛生服務的總體可獲得性似乎有所不同。

對於泰國的外來務工人員來說,害怕感染新冠肺炎是他們最普遍的擔憂和壓力源。對家庭的擔憂是家庭主婦和已婚婦女壓力的主要來源。那些懷孕或帶小孩的人尤其擔心他們的孩子容易感染新冠肺炎。與此同時,男性受訪者更關注與工作相關的問題,很少提到家庭挑戰。

性工作者經常面對醫療服務提供者的歧視,這可能是獲得醫療保健的障礙。緬甸曼德勒的一名性工作者解釋說,她過去曾在一家非政府組織開辦的臨時中心接受抗逆轉錄病毒治療(專門為女性性工作者提供愛滋病相關護理),但現在不得不去綜合醫院接受治療。儘管她仍然可以獲得治療,但她強調,去一個她與醫療保健提供者沒有預先存在關係的地方要困難得多。

亞太跨性別人網路的一項調查指出,43.2%的受訪者報告說,沒有或僅能有限地獲得基於性別的醫療服務,這加劇了跨性別人目前面臨的社會暴力和恥辱。

(摘譯自國際關懷組織(CARE)、聯合國婦女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Rapid Gender Analysis during COVID-19 Pandemic: Mekong Sub-Regional Report: Cambodia, Lao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Myanmar, Thailand and Viet Nam," September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