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展演與電影影像中的「身體性」:觀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忽男忽女》和《迷幻擬音師》

致謝 虛詞.無形 刊登本文

連結:https://pse.is/3xj24l

台灣第二十八屆國際女性影展宣傳圖

忽男忽女》(Gendernauts)和《迷幻擬音師》(Passage)是2021台灣第二十八屆國際女性影展(Women make waves film festival)的兩部影片,在11/27的新竹巡迴場中作為在同一場次中接續播放的作品。前者由Monika Treut執導,分為前篇以及後篇,前者拍攝於1999年,紀錄美國舊金山跨性別族群的生活樣貌,後者則拍攝於20年後的2021年,導演重新找到當初拍攝受訪的跨性別成員,紀錄、觀察這些成員的變化,以及延伸出來的對酷兒運動以及性別身份認同的反思。《迷幻擬音師》則是由Ann Oren執導,拍攝於2020年的短片,僅有12分鐘,卻相當震撼。影片拍攝一名相貌男女難辨的擬音師,裸露全身,以妖嬈的姿態以及運用自己的身體和其他物件,模擬一部無聲影片中,一名少女騎馬時,馬匹行走、吐氣以及馬尾擺動時產生的聲響的紀錄。

《迷幻擬音師》,圖片截自國際女性影展片單介紹

《忽男忽女》和《迷幻擬音師》這兩部片雖然充滿了很多會令人感到詭異的片段,不過到頭來他們的觀影體驗還是蠻正向的,而且某個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性別展演的印象和思考方式。因為儘管同意性向存在著多元性,我們仍很容易會對「性別展演」的行為產生一種疑惑:如果說性別運動是為了擺脫「性別」在人們身上產生的枷鎖和規範,那麼為何到最後還要那麼在意自己的「外表」?以及那麼強調自己的性別認同?而在看《忽男忽女》時,我們會發現儘管性別認同的確是人們一直在強調的東西,但影片中其實到頭來最重要的,是如何去思考人們跟自己的身體所形成的關係。換句話說,所謂的性別並不是單純性別的身份認同,而是人們用來探索自己身體的一種方式、觀點與互動;「性別」的枷鎖也不是單純對身份的規範,而是對人們可以怎麼理解身體以及和身體想形成怎樣的互動、關係的標準。在這種視角下,性別本身可以視為人和自己的身體形成的第一關係和第一印象,甚至就是人在和自己的身體互動時所產生的最初自我。

酷兒運動或性別抗爭,在影片中的目標,因此是希望帶領人們用更開放和大膽的態度去探索以及和自己的身體互動,哪怕為此會需要大幅度地改造自己的身體也沒關係。所以在片中,我們不只看到人們改變自己的穿搭風格,也對自己的身體進行很多器官移植或刪除手術,在自己的身體裡注射大量的雄性或雌性激素,甚至用假的人工陽具自在地和自己的伴侶嬉戲並上傳到網路上供人觀看,這不只是在說人們有自由去追求和塑造自己理想的身體,也在同時表明,即便無法追求到如同天生完美理想的身體,人也不需要對自己的身體感到自卑。

這大概也是在看《忽男忽女.後篇》時,會突然有一種眼神一亮的感覺浮現在心頭的緣故。因為在看前篇時,「性別展演」給人的感覺是一種很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身體表達,但在電影後篇中,我們會驚訝地發現,這種對身體的開放態度和思想,到頭來其實有機會使原本只是追求個體身份,看似很個人主義的行為轉變成同時是對群體、社會、環境和世界的關懷。在這時,可能是因為年齡的改變、生活環境的變化或是經歷過不同伴侶的相處經驗,使得這些人已經不再那麼多地只是思考自己的身體,而是身體和其他身體之間的聯繫,還有身體們和整個環境、社會的關係。

其中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是觀看這些跨性別族群如何介紹他們的「家庭」。在他們的「家庭」中,不是只是「父母」的性別規範被打破了,同時也包含他們和「子女」形成的血緣關係。因為他們的小孩很多都不是他們親生的,而是其中一人和伴侶以外的個人,或是完全由另外一對伴侶或不同的個體捐贈精卵子所生出的,但登記為他們的子女。某種程度上類似於是枝裕和的電影《小偷家族》中的「小偷家族」,這種「複雜的關係」不只重新打造了身體與身體的多樣聯繫,也是一種對情感關係的重新想像。暗示我們過去那種認為人的情感是人與人之間天生、自然就有的本能,其實很可能是錯的。因為對這些「酷兒家庭」的反思會讓我們注意到,原來人與人的情感其實一直是如此深刻地依賴在社會對身體的規範和書寫上,來發揮他們的作用與功能,並囚禁我們對情感的認知與想像。「酷兒家庭」的出現,某種程度上,可以打破身體之間可以如何聯繫彼此的想像框架,帶我們看見另一種社會關係的情感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