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港股市場長期低迷,無論是大型科技股、金融股,甚至是過往被視為「收息穩定」的公用事業公司,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資本損失與估值壓縮。對不少香港散戶來說,「長期投資」這四個字逐漸變成了嘲諷,而不是承諾。
許多投資者可能心中有個疑問:
「我持有了三年、五年,為什麼不但沒有賺錢,還輸得更慘?」
長期投資不是萬靈丹,更不是盲信「放著不管就會賺」。本篇將分析導致港股長線投資失敗的幾大常見原因,並提供具體策略協助投資者重新思考自己的投資邏輯。
一、長期投資 ≠ 忽略基本面與時代變遷
迷思一:只要是好公司,長期持有一定會賺?
這種想法曾經在美股是成立的,例如長期持有蘋果、微軟、亞馬遜。但港股不同,這裡面臨的是:
政策環境持續變動(尤其中國監管政策)
公司治理與信息透明度不足
國際資金流動快速且情緒化
以騰訊控股為例,雖然基本面仍然強勁,但股價自 2021 年高位回落至今仍未回到巔峰。這並非公司經營失敗,而是估值、資金與情緒結構的改變所致。
因此,「長期持有」的前提必須是:持續檢視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否仍存在,商業模式是否符合當前時代。
二、選錯賽道,長抱只能越抱越低
迷思二:低估值=便宜貨,長期來看一定有反彈空間?
很多投資人熱衷於撿便宜貨,看到股票市盈率只有 6 倍、市帳率只有 0.4,就忍不住出手。然而這些股票可能屬於結構性下滑產業:
地產股:內房危機未解,港股相關地產開發股估值雖低,但資金根本不再進場。
傳統媒體、百貨零售:實體經濟式微,轉型困難。
公用事業股:政策限價、回報受限,難有成長動能。
低估值不代表市場錯了,很多時候是「估值合理反映悲觀預期」,而不是「錯殺」。
真正值得長抱的,是那些「估值被壓抑但商業模式仍具爆發力」的公司。
三、忽略港股市場結構性問題
迷思三:港股和美股一樣可以靠長線滾雪球?
不少港人過去習慣在港股市場做長期持股,但忽略了一個關鍵差異:
港股是一個「機構主導、市場情緒化、高槓桿波動大」的市場。
和美股有大量退休基金、ETF 被動資金穩定流入不同,港股交易結構更脆弱:
機構主導、槓桿交易多,資金進出迅速
北水資金(中國內地)流動性影響巨大
股權集中度高,一些公司容易被大股東控制價格波動
這使得港股「上下不對稱」:股價下跌時幾乎無承接,反彈卻常常是短期炒作居多,長期穩健上漲的企業極為稀有。
所以在港股長期投資時,必須比在美股或台股更審慎,甚至要學會「主動輪動策略」,而非單純買入後擺爛。騰訊牛熊證
四、太執著「收息股」,忽略股價下跌風險
迷思四:高息就代表穩定、安全?
港股最吸引散戶的特色之一,就是一堆 8%、10%、甚至超過 15% 股息率的「收息股」。但真實情況常是:
高息反映市場對公司未來預期極差
企業派息並非穩定,而是短期為了安撫股東情緒
如果基本面持續惡化,下一步就是減派或停派
曾幾何時,投資港鐵、中電、煤氣,被視為「退休人士必備」;而現在,這些公司也面臨增長乏力與政策限制問題。
投資收息股的正確方式應是:選擇那些仍有現金流增長潛力、且分紅策略清晰的公司。 而不是單純看「殖利率數字」高不高。
五、心態錯誤,把長期投資當「被動無視」
迷思五:買了放著不管,就能穩賺不賠?
這其實是最危險的錯誤心態。
長期投資≠買了不動。真正的長期投資人,反而是最積極研究企業與產業趨勢的一群人。他們會:
定期檢查財報與產業趨勢
動態調整投資組合
適時停利、止損
在市場錯殺時勇於加碼,在泡沫時敢於減倉
若你只是「買了就忘記」,那不是長期投資,是懶惰的賭博。
給港股投資人的五項修正建議
為了避免「長期投資變長期虧損」,以下是幾個可行的策略修正方向:
集中資金於龍頭+明確盈利模式的公司
如:騰訊、小米、港交所等資產負債表穩健、現金流強勁者。盡量避開「沒故事、沒主題、沒資金」的冷門股
即使估值低,也缺乏上升動能與機構參與度。學會使用分批建倉、動態調整倉位的方法
而非一筆投入、一動不動。利用 ETF 分散單一股票風險
特別是港股科技 ETF(3033.HK)或中概互聯網 ETF(3147.HK)。設定明確的長線持股邏輯與退場條件
包含預期持有年限、產業趨勢判斷、止損與獲利點等。
結語:港股難玩,但不是沒機會
沒錯,港股是一個結構性困難重重的市場,對散戶極為不友善。但正因如此,只要投資邏輯與心態調整到位,仍然有機會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獲利空間。
投資的世界永遠充滿風險,真正長期能贏的,永遠是那些願意花時間學習、檢討並修正錯誤的人。
不是長期投資會讓你輸,而是你選擇了錯誤的方式來「長期」而已。